刘尚希:今年GDP或增5.4%,赤字货币化非洪水猛兽

作者:匿名    人气:1162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10-01 08:07:40
5月22日,2020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新鲜出炉。新京报举办全国“两会经济策”系列沙龙之问策中国经济,邀...

5月22日,2020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新鲜出炉。新京报举办全国“两会经济策”系列沙龙之问策中国经济,邀请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,全国政协委员、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,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,从经济增速、财政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解读。

 

在连线中,刘尚希表示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在3.6%以上,可推出GDP名义增长率可能在5.4%左右,实际增长率可能在2%-3%;2万亿直达市县,地方有了基本的财政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;“房住不炒”政策一直连续,伴随城镇化水平提高,应考虑加大廉租房建设;现在是特殊时期,赤字货币化可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选项之一。

 

经济增长的目标内在于就业率目标之中

  

刘尚希表示,尽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GDP增长目标,但通过就业水平、赤字率水平可以反推出来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在3.6%以上,可推出GDP名义增长率可能在5.4%左右,实际增长率可能在2%-3%,从赤字率反推经济增长预期应该是正增长。并且,实现正增长才能完成新增900万就业人口的任务。“并不是对经济增长不管了,还是对经济增长有一个预期考虑。”

  

刘尚希表示,疫情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因此也要改变经济工作的思路。以前的思路一直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,今年把就业放在首位,实际上如果就业率的目标能够实现,经济增长的目标也就内在其中了。他认为,抓住就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,就业不仅和经济发展相关,还是经济与社会关联起来的接口。

  

这其中也体现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思维。刘尚希表示,传统经济学认为,先有经济增长才有就业,但在目前新的经济环境下,就业升级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。以前是人找工作,现在人可以创造工作,互联网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。在数字化、平台化的条件下,其实是可以创造很多工作,创新、创业可以带动就业。因此,把就业放在首位,为各种形态的就业、尤其是互联网下的灵活就业营造好的环境和条件,使大家有更多的机会为自己创造工作岗位,这本身就可以带动经济增长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已经逐渐打破了教科书的说法,新的时代有许多新的实践,也是正在颠覆传统理论的时代。

  

刘尚希表示,不提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,将就业放在首位,也可能成为今后一个常规的做法。

  

2万亿直达市县,保持地方财政能力

  

刘尚希表示,此前从一揽子的角度预期特别国债的规模是5万亿,但5万亿是考虑综合各方面因素,不仅仅是抗疫特别国债本身,而是也考虑在一揽子计划中将地方专项债进行调整。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大幅度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,抗疫特别国债就不需要这么大。刘尚希称,整体看,总量上特别国债的规模与原来的预期并没有很大落差。毕竟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到8.5万亿元,这个数额已经不小了。这些政府债券发行对资金市场影响要有充分的估计,如流动性、利率。

  

刘尚希表示,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万亿要直达市县,因为市县财政受疫情冲击最大,据其了解不少市县财政收入的降幅达到了50%。地方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,因此需要重点保持地方的财政能力,地方有了基本的财政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,围绕六保发力,这也是2万亿通过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的原因。这是针对当前疫情冲击之下,不同地方受到的影响不同,做出的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安排。

  

伴随城镇化水平提高,应考虑加大廉租房建设

  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“房住不炒”,同时提到“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”。对此,刘尚希表示,“房住不炒”政策一直连续,尽管经济受疫情冲击负增长,但没有改变这一定位,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定位下会有保障。

  

他同时提到,房地产市场应该放在城镇化背景下考虑。我国城镇化程度刚过60%,水平相较发达国家仍偏低,还要进一步提高。下一步,整个经济空间形态会转变为以中心城市、都市圈为主的状态,城镇化毫无疑问对住房现有的分布状态也有空间上的改变,比如越来越多农民家庭去到城里,因此,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,城市的住房需求就会扩大,原来农村老住房就会闲置,包括宅基地也会闲置。

  

“对这种空间置换带来的新变化,恐怕就不是重复过去的老路。如农民工进城,按照现在房价买不起房,需要加大廉租房建设,实现进城的人都有房住,是下一步住房政策方面需要考虑的。”刘尚希谈到,住房总体供应加大,完全市场化住房的比重会有所下降,但整体来说住房作为消费品要市场化,基本方向不要改变。

  

他强调,大量中低收入阶层去大量买房不现实,所以需要在廉租房、保障房下更大功夫,让他们跟上城镇化。

  

赤字货币化可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选项之一

  

刘尚希再次谈及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话题。他表示,财政赤字货币化在现实中早就存在,我国1997年、2007年各有一次,一次是向商业银行注资,第二次是成立中投公司,其实都是采用了赤字货币化的做法,但没有采取央行直接购买的形式,而是借道商业银行,从形式上看不是赤字货币化,但实质上是货币化,对当时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影响。棚改其实也是赤字货币化,因为是将资金给国开行,由国开行去操作,但棚改具有很强公益性,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。他认为,谈赤字货币化不仅要看形式,还要看实质,在公共领域或公共属性强的项目上,通过央行操作,尽管财政没有参与,没有过预算,但站在国家整体来看,依然是赤字货币化,只不过是比较隐形的。

  

刘尚希表示,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实施是在特定情况之下,现在也是特殊时期,有可行性,但是否做这样的选择,即必要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和高层决策。与此同时,财政赤字货币化有严格的法律程序,并不是政府部门可以为所欲为,在财政预算法定化要求下,赤字货币化不是“脱缰的野马”,实际上摆在明处反而容易控制风险。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,财政还有市场的约束,市场会约束发债的规模、融资成本。

  

从理论层面看,很多国家发行了很多货币,货币存量成倍增加,但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,这意味着传统的货币理论,特别是货币数量论,可能不完全适用于现今的情况。刘尚希认为,现在的货币不仅仅要关注数量,还要关注状态。过去观察流动性只看数量,其前提条件是货币同质化。货币数量理论中货币是同质的,但要解释现在的现象,可能同质化的假设就是不合理的,有必要调整。货币的状态尤其是持有者的状态,对流动性的影响很大。传统货币政策理论需要更新,赤字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有一种新的认识,不能按照传统的理念来看待,这样可能就会“墨守成规、抱残守缺”。

  

刘尚希总结道,财政赤字货币化在实践中已经存在,理论上还可进一步探讨。因此赤字货币化可以成为未来货币政策操作中的选项之一,并不会发生“一旦开了闸门就收不住”的情况。他说:“不要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看成洪水猛兽,就像80年代讨论赤字有害无害,当时大部分观点是赤字有害,但是现在看,大多数年份都有赤字,当然赤字不是无限的,有一个度的把控,赤字货币化也有度的把控。”

 

记者 顾志娟 程维妙 编辑 孙勇

热门文章

最新推荐